一些能够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事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,喜欢的理由大致相同,那就是,从阅读中感受到了很多的快乐。提高孩子阅读兴趣,家长要做10件事。

1、家长要试着陪孩子阅读
有些家长把孩子不喜欢读书归结于天性。其实低龄时期的阅读,家长的陪伴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家长带领孩子一起阅读,给孩子正确引导,让孩子先会看,再会读,最后孩子才会自主阅读。
2、选书要兼顾孩子的兴趣
如果把孩子喜欢的书带到孩子面前,和他们一起阅读,真正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很少。为孩子选择共读读物时,如何既兼顾到孩子的喜好又有所引导呢?可以和孩子在每天约定阅读数量时,一部分由孩子自由决定;另一部分,交给爸爸妈妈选择。
3、给孩子轻松阅读环境
许多家长注重阅读,但是方法不对。比如在固定时间要求孩子坐到某个地方进行阅读,或者强行要求孩子读不喜欢的图书等,一心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来,剥夺孩子的自主选书权,这些都是在亲子阅读中非常不可取的行为。
4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
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,指引孩子去读,这是没必要的。除非特别明显的常识错误,家长不要轻易去否决孩子读书后的见解。随时纠正“错误”会破坏孩子的读书意境和独立的想象,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,要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。

5、使用标准的、丰富的语言给孩子阅读
这一点更多的是针对家长而言。在孩子还不识字,家长给孩子讲故事阶段,由于担心孩子听不懂,家长就尽量用通俗的口语来讲。殊不知,孩子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从这时开始启蒙,所以,家长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、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。
6、不苛求孩子阅读的速度
很多人在阅读时会有一个误区,认为一字一字地读,才是认真地阅读。其实,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,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,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。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,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。同时,阅读的速度取决于阅读量,是在“量”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。
7、尊重孩子读书的初衷
有些家长会在孩子读完书之后,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背诵书籍里的内容,或是要求孩子讲出书中故事内容,其实,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。
阅读在于“熏陶”而不是“搬运”。只要孩子读得足够多,丰厚的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。阅读对语言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。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风格。
8、除阅读,孩子还需要其他更多的体验
我们常说,阅读不能、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。就像俗话说的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孩子应该有读书之外的更多体验,比如游戏、户外运动等等,这样才让孩子过得更快乐、更健康。
那么,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,如何安排阅读时间呢?一天中的共读时间,可以选睡前固定一段时间(比如每天不少于20分钟),让约定的共读时间成为孩子每天的期待。其他的时间,随意就好。

9、即便孩子识字了,也请留出时间和孩子共读
读懂一本书不仅需要一定的识字量,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。所以,我们建议,即便孩子识字了,也请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,因为在这过程中,孩子可以随时向你提问他还未明白的地方,这样也更助于他阅读力的提升。
所以,对于即将上小学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,虽然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识字量,可以有一些自主阅读,但仍建议父母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,帮助孩子逐渐过渡到完全的自主阅读。
10、再忙也不要拒绝孩子共读的需求
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的声音就是世上最有温度最动听的。所以,即便再忙,也请不要拒绝孩子的共读需求。睡前抽十几二十分钟,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吧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,和父母共读,不仅在于读书本身,还在于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共享的温暖、踏实和安全感,这些是任何一种音频都无法替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