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四季,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
二十四节气
又开始一轮新的循环
岁寒松消,春山可望
东风解冻处,便是春的
唐宋时,“立春”之日,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。明清宫廷,无论“迎春”还是“鞭春”,礼仪均极为隆重。
立春·三候
立春有三候:“一候东风解冻,二候蜇虫始振,三候鱼陟负冰。”
立春后第一个五日,或许是感觉春天临近了,连风也变得和煦温暖,大地开始解冻。
第二个五日,蜇虫是冬藏之虫,它们慢慢在洞中苏醒,开始外出活动。
第三个五日,河里的冰开始溶化,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,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,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。
立春怎么过?
打春,打春,盛行于唐、宋两代,最早来自皇宫,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。古时农业靠天吃饭,因此旧时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春牛,立春时用红绿鞭抽打,被称为“打春”。
咬春,明《酌中志》里说:“立春之时,无贵贱嚼萝卜,曰咬春。”“咬春”取的是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,现在北方多吃春饼,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,是人们对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的美好祝福。
迎春,最初的迎春活动,主要是国家祀典,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,如贴宜春帖、挂春幡、贴春画、戴春鸡等。
游春,民间庆祝立春的一种活动。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,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,边走边舞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游行的队伍十分壮观。
躲春,躲春,是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,也是比较有讲究的一件事情。为什么要躲春?因为"立春"之时,正是这样一个特殊时刻,气场的新旧交替、转换过程中,多有不稳定,容易影响人的判断力,做事易出错,恐有是非口舌等不良事件发生,影响新一年的运气。躲春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厄运,迎来好运。
立春读什么?
春天是诗歌的季节。作家说,从来没有一个季节,像春天一样赢得过如此浩荡的歌咏。
五千年的春天,一直在平平仄仄的诗行里踯躅,“春山春水,春风春雨,春草春花,春日春泥,春夜春心,春社春耕……如此繁复的春之词汇,恍如洞开一个春天的语言世界,葳蕤出一片古老诗意。”
朱自清在《春》里说:“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”经过漫长的寒冬,立春的到来,让一切重新开始。
春争日,夏争时。博大精深的古人智慧,从来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。就像立春的第一缕春风,唤醒沉睡的大地,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忱与期待。
立春已至,我们要欣然接受大自然这份饱含新生力量的珍贵赠礼,也要用心领悟其中蕴含的生活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