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阅读理解“答题模板”,不要后悔没早点告诉孩子哦-凯发国际平台首页登录

news热点新闻

小学阅读理解“答题模板”,不要后悔没早点告诉孩子哦

发布时间:2025-03-31 09:45:14 浏览次数:

阅读、作文是每个期末季,家长们非常头疼的部分。其实,阅读的答题是有模板的,只需掌握相关的答题“套路”,就一定能得分!赶紧一起来看看吧。


01.png


一、词语


01  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?为什么?


动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


形容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


副词(都、大都、非常、只有等)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与事实不符。


(注:有些是可以换的,不要一律写不能换,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!)


02  如何理解xx(动词)在文中的作用?


xx生动表现了人(事)物xx的特点/描绘出一幅……的场景,反映了人物……的心情。


03  这两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为什么?


答:不能。因为:


(1)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;


(2)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;


(3)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

(注:有些是可以的,不要一律写不能,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!)


02.png


二、句子


01  句子分析


这样的题目,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、对比、借代、象征等表现方法。


答题时,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,再联系上下文,围绕主题,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,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。


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:


a、比喻、拟人


作用:生动形象;


答题格式:把xx比作(把xx拟人化)xx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(事物)……的特点,表达了(人物)……


b、排比


作用:有气势、加强语气、一气呵成等;


答题格式: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,更有气势,强调了(事物)的……,突出了(事物)……的特点。


c、反问


作用:强调,加强语气等;


答题格式: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……,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(人物)……的感情。


d、引用


引用诗句:其作用通常为“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,使文章语言更优美(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……)”。


引用故事、神话传说:其作用通常为“增强文章的趣味性,吸引读者”。


02 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


(1)文首:开篇点题;渲染气氛(记叙文、小说);埋下伏笔(记叙文、小说);设置悬念(小说);为下文作辅垫;总领下文;


(2)文中:承上启下;总领下文;总结上文;


(3)文末:点明中心(记叙文、小说);深化主题(记叙文、小说);照应开头(议论文、记叙文、小说)。


03  仿写句子


注意:


(1)字数大致相同。


(2)修辞手法相同(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)。


(3)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。


03.png


三、段、篇、词语


01  标题作用


(1)全文的线索,推动情节发展。

(2)总结文章内容,点名主旨(突出主题)。

(3)形式新颖,吸引读者。

(4)反映人物情感变化。


02  某段起什么作用


(1)开头


a、开篇点题(照应文章标题)。

b、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。

c、引起下文。

d、渲染气氛。

e、设置悬念,吸引读者。

f、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。


(2)此段在文中


a、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:总结上文,总领下文。

b、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,推动情节发展。


(3)结尾


a、总结全文,深化主题。

b、照应题目。

c、照应开头。

d、照应全文。

e、引人深思。


03  归纳文章的中心


公式:


①写人为主:这篇文章记叙了……赞扬了……表达了……

②记事为主:这篇文章记叙了……(批评了)歌颂了……表现了……

③写景状物:这篇文章采用了……手法,借助……描写,赞扬了……抒发了……

④游记:这篇文章描写了……表达了……的感情。

⑤议论文:这篇文章论述了……阐明了……

网站地图